东汉末年,时局动荡,战乱频发。旱灾、蝗灾、地震接踵而来。瘟疫一触而发。157年(汉桓帝永寿三年)人口调查数据显示,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5648.6万;到了280年(晋武帝太康元年),一百余年间,人口跌至1616.3万,简直可以说是“断崖式”下降。人口锐减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频繁发生的瘟疫。仅在公元196年—220年(汉献帝建安年间),有史可查的大规模瘟疫就发生了5次。
当时,南阳郡涅阳县(今属河南省邓州市)有一个张姓家族,全族总人口有200多,从建安初年开始,不到10年,多人因传染伤寒而亡,将这件事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家族里一名叫张机的人。张机,字仲景。 当时,张仲景原本已被举为孝廉,仕途前景一片光明。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,这个机会相当宝贵,全国每年只有数十人有幸得到这个机会。 然而,目睹身边的人连遭不幸,张仲景立志从医,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,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医术。他的主攻方向是瘟疫,取得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。
一个人本事再大,在大规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车薪,懂得瘟疫防控与治疗的医生越多,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。为此,张仲景撰写了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,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载有方剂113个,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《金匮要略》中载有方剂262个,除去两书重复之处,实收方剂269个,有些至今还在被人们所使用。
不仅如此,《伤寒杂病论》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,这种先“辨证”再“施治”的方法一直被后世中医所推崇。 更值得后人钦佩的是,在担任长沙郡太守期间,张仲景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,忙得不可开交,即便如此,他仍坚持给百姓看病。平时还好,瘟疫流行时,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,张仲景想了个办法——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,官府衙门不处理其它公务,让百姓进来看病,诊断、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。 由此,张仲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“坐堂医”。 (北京日报)